跳到主内容
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
  • 首页
  • 新闻
    • 学术新闻
    • 社会观察

    聚焦学术,关怀社会

    ——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

  • 教研
    • 学者
    • 课题
    • 论著
    • 咨询
    • 教学
  • 活动
    • 学术会议
    • 学术讲座
    • 学术交流
    • 活动实录
  • 期刊与数据
    • 《中国社会研究辑刊》
    • 《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
    • 《工作论文》
    • 期刊聚合
    • 学术数据
  • 图书馆
  •  搜索
  •  登陆
  •  注册

  1. 社会学人类学网
  2. 人物详情
裴宜理
哈佛大学政治系讲座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
裴宜理教授主要致力于中国近代以来的农民问题、中国工人运动、中国社会和政治、美国的中国问题等研究。主要著作有《华北的暴动与革命,1845-1945》(1980)、《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1993)、《安源:中国革命的发祥地》(2012),其中《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一书曾获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
英文名: Elizabeth J. Perry
性别:  女
出生日期: 1948年
 
  • 详细介绍
  • 学人文章
  • 相关信息
  • 1. 主要著作
  • 2. 研究方向
  • 3. 人物生平
  • 4. 人物简介
主要著作

《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Rebels and revolutionariesin NorthChina),1980年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

主编论文集《中国人对捻军起义的看法》(Chinese Perspectives on theNienrebellion),1981出版于纽约;

主编论文集(合作)《毛以后中国改革的政治经济学》(The Political Economyof Reform inpost-MaoChina),1985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

主编论文集(合作)《近代中国的抵抗运动和政治文化》(Popular Protestand Political Culturein ModernChina),1994年西方观察出版社出版;

主编论文集(合作)《当代中国的城市空间,后毛时代的潜在自治和社区》(Urban Spaces inContemporary China,The Potential for Autonomy and Community in post-MaoChina),1995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主编论文集(合作)《单位——历史和比较视角中中国变迁之所在》(Danwei:Thechanging Chinese workplace in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perspective),1997年出版于纽约;

著作(合作)《无产者的力量:“文革”中的上海》(Proletarianpower:Shanghai in theCulturalRevolution),1997年西方观察出版社出版;

主编论文集《回归本义:东亚劳动者的身份》(Putting classin its place:worker identities in EastAsia),1996年伯克利加里福尼亚大学东亚研究所、中国研究中心出版;

专著《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Shanghai onstrike:the politics of Chinese labor),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该书获美国历史学会东亚史研究最佳著作奖“费正清奖”,这是西方世界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最高奖项。

研究方向

中国近代以来的农民问题研究;中国工人运动研究;中国社会和政治研究;美国的中国问题研究。

裴宜理的博士论文研究华北农民运动,讨论华北的自然与经济地理条件对暴力的形成有何影响。1979年第一次回到中国之后,她开始转向中国工人运动的研究。学术研究的这一特别转向,得益于上海社会科学院老院长张仲礼的友善提醒和帮助。当年,张仲礼对裴宜理说:“你出生在上海,应该研究上海,研究上海的工人运动。”裴宜理的研究特别关注工人文化及其与工作场所的关系,并将之与欧洲和美国劳工史相比较,由此探究上海工人的起源及其政治倾向、群众运动与国家形成之间的联系。《美国历史评论》评价她“兼具社会科学家对秩序的热爱与历史学家捕捉精彩故事的眼睛”。2005年左右,裴宜理接受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建嵘教授的邀请,将视角转向安源煤矿工人,以此为案例探讨中国共产党对文化资源的创造性发展与运用。

人物生平

1951年,随父母从中国上海迁居日本东京,在日本度过童年;

1969年,毕业于纽约威廉·史密斯学院(WilliamSmithCollege),获政治学学士学位;

1971年,获华盛顿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

1978年,获密歇根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

1972年起,先后执教于密歇根大学、亚利桑那大学、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

1997年起,任教于哈佛大学政治系,并先后出任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及亚洲研究学会主席

人物简介

裴宜理(Elizabeth J. Perry),女,1948年出生于上海。现任哈佛大学政治系讲座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

1969年获威廉·史密斯学院政治学学士学位,1971年获华盛顿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1978年获密歇根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1972年起,先后执教于密歇根大学、阿里佐那大学、亚利桑那大学、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1997年起,任教于哈佛大学政治系,并先后出任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及亚洲研究学会主席。现任哈佛大学政治系讲座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


裴宜理教授主要致力于中国近代以来的农民问题、中国工人运动、中国社会和政治、美国的中国问题等研究。主要著作有《华北的暴动与革命,1845-1945》(1980)、《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1993)、《安源:中国革命的发祥地》(2012),其中《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一书曾获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主编和合编论文集有《中国人对捻军起义的看法》(1981)、《毛以后中国改革的政治经济学》(1985)、《近代中国的抵抗运动和政治文化》(1992)、《回归本义:东亚劳动者的身份》(1996)等。

  • 刘杰:重拾安源传统?—评裴宜理《安源:发掘中国革命之传统》

    裴宜理《安源》一书将当前的改革放置在长时段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通过回溯安源工人运动实践来发掘革命传统,主张我们应汲取革命遗产中的那些有益部分,来为改革转型时期的社会不平等与社会抗议提供化解方案。本文试图对革命传统在改革时期的适恰性进行再审视,认为安源传统作为中国革命传统的一脉,的确提供了关于社会尊严与平等的认知,然而其背后的形成与演变逻辑决定了安源传统在理解与改善当前社会群体生存状况上的脆弱性,重拾安源传统缺乏“政治”与“社会”上的支撑。

    刘杰 2018-03-06 12:03
  • 关于SAChina
  • 中心简介
  • 中心动态
  • 版权声明
  • 隐私条款
  • 站点导航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 主办
Copyright © 2002-2018 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
京ICP备05065075号-21

登陆SAChina

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陆:

忘记密码?
 搜索SAChina
微信扫一扫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