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一带一路”与西部发展研讨会在北大成功举行
2019年10月26日,第四届“一带一路”与西部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大学理科5号楼201会议室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和新疆师范大学历史学与社会学学院主办,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亚欧音乐研究中心协办。出席会议的代表包括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13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70多名师生。
上午九点,会议正式开幕。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李建新教授主持并致开幕词,欢迎并感谢各位参会代表到来。新疆师范大学盖金伟教授感谢各方的努力,表达了对学者们研究与思考交流的期望,并祝愿论坛未来发展更加辉煌。本次会议共设四个专题研讨环节,主题分别为“历史与文化”“民族与文化艺术”“交往与发展”“社会与变迁”。
李建新主持“历史与文化”专题。新疆师范大学刘学堂教授介绍了新石器时代以来,欧亚东西方人群的相互交流互动,揭示丝绸之路沿线古代居民“人心相通”的历史实事。新疆师范大学罗意副教授运用“内卷化”理论,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疆牧区牧业发展的“内卷化”生成过程,探讨其对新时代牧区发展与牧区社会转型的深远意义。中央民族大学李鸿宾教授点评了两位学者的报告。他指出刘学堂的研究具有经验主义的价值,也回应了有关学者提出怎样看待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问题;罗意研究的难度在于如何恰当使用理论理解个案表现出的现象,建议罗意回归理论本身,以达到清楚阐述外生力量才能解决内卷化问题观点的目的。
盖金伟主持的“民族与文化艺术”专题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巫新华教授以“昆仑之约”为主题,说明了古代西域和国家紧密的文化联系,强调新疆民族与中原民族的血脉相连。新疆师范大学崔斌教授分析了哈萨克族传统婚礼与现代婚礼的变迁过程、原因以及稳定内核。陕西师范大学黄达远教授建议丝绸之路区域的研究以绿洲为区域研究单位,走中国历史研究的绿洲道路。云南大学关凯教授进行点评。针对巫新华的研究,他提出现代化进程中所有文化都在杂糅,如何讨论文化值得思考;崔斌的文化研究要注意文化变迁的传统有多少是被建构的,以及如何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对于黄达远的研究,他建议把对西北地区的研究带入工业化结构,以展示不同的河西走廊。
下午的“交往与发展”专题由上海音乐学院张欢教授主持。新疆社会科学院李晓霞教授回顾了建国以来新疆各民族交往情况,认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新疆民族关系的主流,但也存在个人和文化层面交流较少的问题。新疆师范大学王平教授分析了国家精准扶贫下,南疆乡村社会由封闭孤立的“生存型”绿洲社会向现代化外向型市场社会的转型过程。新疆师范大学严学勤教授提出南疆喀什工业园区女工群体对当地农村社会转型有积极作用,但“离土不离乡”使她们难以彻底转型为新型女工阶层。新疆社会科学院马秀萍老师考察了汉维民族交往、风俗习惯,认为其交融层次深,民族关系和谐。在评议环节,中央党校徐平教授感谢李晓霞用和家人的关系比喻民族间关系,活跃了会场气氛,指出马秀萍的研究在设置“安全阀”解决民族间关系方面作出了贡献,王平从国家通用语言熟练度和南疆脱贫的关系探讨了绿洲农业的工业化转型。
新疆师范大学刘学堂教授主持了最后一个专题“社会与变迁”。新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艾力·吾甫尔探讨了维吾尔族的形成,认为维吾尔人不是突厥人的后裔,是经过长期迁徙融合而成。新疆大学布玛丽亚木·买买提博士讨论了传播形态与依村公共文化娱乐生活的变迁问题。复旦大学丁玫老师从哈密刺绣手艺人的视角出发,考察技艺、记忆与刺绣者的自我塑造之间的互动关系。新疆社会科学院加娜尔·萨卜尔拜老师提出“牧民工”流动的“离土不离乡”的特征。中央民族大学赵萱老师分析了主权、规训和治理等三类装置形态何以成为理解边界的多元主体及其主体性效果的重要范畴。在评论环节,新疆师范大学地木拉提·奥迈尔教授认为艾力·吾甫尔的研究明确了维吾尔族虽然是多元构成的,但也属于中华民族;布玛丽亚木·买买提展示了南疆的文化活动措施;丁玫对刺绣手艺人的研究反映了东疆的文化特色;加娜尔·萨卜尔拜关于“牧民工”的研究建议补充形成原因。
盖金伟、张欢、李鸿宾、李建新依次致闭幕词。研讨会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