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内容
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
  • 首页
  • 新闻
    • 学术新闻
    • 社会观察

    聚焦学术,关怀社会

    ——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

  • 教研
    • 学者
    • 课题
    • 论著
    • 咨询
    • 教学
  • 活动
    • 学术会议
    • 学术讲座
    • 学术交流
    • 活动实录
  • 期刊与数据
    • 《中国社会研究辑刊》
    • 《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
    • 《工作论文》
    • 期刊聚合
    • 学术数据
  • 图书馆
  •  搜索
  •  登陆
  •  注册

  1. 社会学人类学网
  2. 正文

北京冬奥,世界感受到的是什么?

2022-02-09 01:02
这个春节,世界的目光再一次齐聚北京。“全世界不同的雪花汇聚在北京,成为一朵人类共同的雪花”,中国式的浪漫,也再次让世界惊艳。

       这个春节,世界的目光再一次齐聚北京。

  “全世界不同的雪花汇聚在北京,成为一朵人类共同的雪花”,中国式的浪漫,也再次让世界惊艳。

  刻写着全世界国家和地区名字的千万片雪花,融聚成塔,托起一束希望的星火。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用了一个具有中国意蕴的表述来形容——“天下一家”(One World, One Family)。

  别出心裁的点火设计,把“点燃”的动作,变成了“承续”。

  在全球疫情和其他种种压力之下,中国文化中“家”所蕴含的团结和睦之义,正如这缕生生不息的微火,给世界带来温暖和希望。

  冬奥会场内外,还有另一场“家人”的聚会,也在吸引着全球媒体的目光。

  这个中国年,来自近70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约170位官方代表,陆续齐聚北京。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前后,习近平主席“冬奥时间”的双边外事活动多达20场。中国冬奥外交,“以天下为一家”,讲述了一个“以礼相邀,以礼相待,以礼相通”的故事。

  这一次,中国礼,世界共举。

  一场典礼,世界共庆。

  在俄罗斯《欧亚日报》看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别致、惊艳、璀璨,已经成为世界体育史的一部分。

  中国如期如约呈现这样一场盛大的典礼,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在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第24届冬奥会的时候,没有人能想到在接下来的几年间,世界将面临怎样的变化。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袭。两年后的今天,全球疫情在层出不穷的变种毒株中依然严峻,世界经济脆弱复苏,“分裂、冲突和猜疑日益增长。。。。。。”

  这种情况下,中国按时献上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盛大典礼,让一众国际政要发出“叹为观止”的称赞,也让像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这样本想要故意视而不见的一些外媒,不得不承认中国的繁荣与自信。

  “行礼”并不简单。《礼记》记载,在古代要完成一项项严格的礼节,如非有坚持礼义的恒心,都是相当困难的。

  所以才有,“所贵于勇敢者,贵其能以立义也;所贵于立义者,贵其有行也;所贵于有行者,贵其行礼也。”

  中国坚守的“礼”中之“义”,吸引着世界以“礼”回应,与中国相会,与奥林匹克的团结、和平、友好之义相会,成就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盛况。

  俄罗斯总统普京是全球第一位明确表态出席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外国国家元首。

  出访前夕,普京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书面专访时透露,当习近平主席发出访华邀请,他立即就接受了。“我要与中国朋友一起分享举办今年这一全球重要体育盛会——冬奥会的喜悦。”

  与此同时,俄罗斯此次还派出了由461人组成的“超大冬奥会代表团”,其中不乏世界级名将。

  波兰总统杜达也一直记得习近平主席2016年访问波兰时发出的“冬奥之约”,他说很高兴能够克服困难如约来华。

  而这场奔赴“冬奥之约”的新春聚会从除夕就开始了。

  “以天下为一家”,来的宾客,都是亲朋。

  家里有些“亲戚”,总会常来常往。

  卢森堡大公亨利就是这样一位“亲戚”,除夕夜第一个抵达中国,摩纳哥元首阿尔贝二世亲王紧随其后,开启他的第11次中国之行。

  这两国元首都曾出席过14年前的北京夏季奥运会。

  此番相会北京,是常看常新,更上层楼。

  有些“亲戚”,即便是第一次来中国做客,但情谊也早已相通。

  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都是就任总统后,第一次到访中国,但两国与中国的情谊已经经过了50年、30年的沉淀。

  有些“亲戚”,即便路途遥远,也跨越千山万水而来。

  世界上距离赤道最近的首都——厄瓜多尔的基多,与北京直线距离15000余公里,有着13个小时的时差。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有些“亲戚”,即便本国没有运动员参加冬奥盛会,也带着真心诚意来。

  自2014年就任起至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埃及总统塞西每年都会访问中国。

  时隔两年,塞西的中国之行终于再次启程。

  尽管埃及并没有开展冰雪运动,也没有运动员前来参赛,但塞西依旧明确表示,要来出席北京冬奥会,要以实际行动表示对中国的支持。

  有些“亲戚”,即便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也风雨无阻。

  波兰、卢森堡、摩纳哥、波黑等国元首和政要在美西方抵制冬奥的杂音中毅然启程。。。。。。

  亲临现场,殊为不易,但各国元首和政要仍坚持出席冬奥会开幕式这场典礼,这是对朋友的仗义,更是对人类共同价值的坚定维护。

  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看来,当前的世界正需要一届成功的冬奥会,向世人发出明确信息,即任何国家、民族、宗教的人民都可以超越分歧,实现团结与合作。

  克服阻力,中国与世界共襄奥运盛典,奥林匹克大家庭面向的是一个“更团结”的未来。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典礼的“礼”中之“义”,自有汇聚之力。

  一场宴会,世界共聚。

  天下没有一片雪花是相同的,但却总能相融。

  加拿大广播公司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雪花获得启示:雪花不同但能汇聚,一起创造一个美丽的冬天,就像不同的人在奥运会上相聚一样。

  奥林匹克“更团结”的精神,和中国文化中包容共存的基因,不谋而合。

  八方宾朋汇聚,中国以和谐包容之礼相待,吸引力是自然而然的。

  2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举行宴会,欢迎出席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的国际贵宾。

  这一宴,是国宴。宴,是回礼。

  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看重饮食,《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外交学院专门钻研外交礼仪的周加李老师告诉谭主,饮食包含中国的礼仪制度和风俗习惯,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的哲学观和美学观:

  “中国菜的烹制,包含的食材众多,而就是因为一起烹制,味道才会很鲜美,因而特别讲究调和,这正是饮食的哲学所在。”

  周加李说的饮食哲学,《左传》中春秋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晏婴就讨论过:“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以食之礼,品中国外交,同样适用,关键就在于“调和”——融合各个不同的因素,呈现和谐统一的形态,而又保留各自的特点,不让它们彼此抵消。

  所谓“和羹之美,在于合异”,阐释的正是这个意思。

  这也印证了周加李提到的外交礼仪的两重特性——国际性和文化性:

  “国际性意味着外交礼仪是一套得到全球绝大多数国家认可和践行的规范。而文化性就是各个国家因为宗教习俗文化不同,在践行这套规范时保持的文化烙印。”

  中国深知世界的丰富多彩源自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的多样性,只有尊重彼此的存在,平等相待,和而不同,才能美美与共。

  宴之美,除了“济五味”,还“和五声”。

  外交之礼中用上“乐”的观念,是逐渐形成的。3000年来,乐一直被当做用来欢迎贵宾的仪式之一。

  初五的宴会,国乐民乐,兼而有之。

  三楼金色大厅中,行食之礼的乐是交响乐,专门选取了有地区代表性的各国曲目和中国传统乐曲交替演奏。

  谭主从负责现场演奏的中国交响乐团了解到,除中国作品之外,现场演奏的其他曲目按大洲选择。

  这样的贴心考虑包含在每一场国宴中。

  这里的乐,注重的是国相交。

  而在迎宾前往金色大厅的一楼电梯前,辅民俗的乐是中国民族之乐。

  7位青年艺术家穿着新式唐装,演奏着春节期间中国大街小巷都在播放的曲目,比如《茉莉花》《步步高》。

  民乐丝竹声中,春节的气氛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冬奥元素相结合的各个非遗民俗展位上被充分展现。

  这里的乐,看重的是民相亲。

  民俗展区的负责人吕鹏认为,这些民俗民乐让国内外人士都眼前一亮的原因是两个词,“接地气”和“深入人心”。

  和想象中国宴上那些高大上的东西不太一样,它们很接地气,都是老百姓过年时家里就能看见的东西。

  年味儿是寻常百姓家的,但每一个非遗工艺品的创作却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精心设计的国家级水准。

  总有人会被中国文化的迷人而吸引。

  精通中文的泰国公主诗琳通特地用中文给中国人民送来新春祝福,她还把中国诗词和文学作品翻译成泰文推广。

  也总有人会为中国人的细节与浪漫所感动。

  摩纳哥元首阿尔贝二世亲王对“冰墩墩”面塑爱不释手,特地找工作人员再要一个,让中国网友感叹,亲王也有一颗“老父亲的心”。

  听说这件事的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天的会见中就说,“选一对冰墩墩带回去,送给你的双胞胎。”

  “咱们中国人就是好客热情,这是咱们的本色,是骨子里带的东西”,年画传承人赵伟老师说的正是中国礼向来的追求——重义。

  中国不再需要时时刻刻把几千年的文化展示给这个世界看。礼节不在重,而在于内生的吸引力。

  一个方向,世界共赴。

  一起向未来的路,始于足下。

  奥运会开幕式有一首保留曲目,名叫《想象》(Imagination),我们不妨也伴随音乐想象一下,如果大家都能像在奥运赛场上一样,和平竞技、友好团结会怎样?

  中国,以仁德之道,圆融之意,将答案写进了冬奥的细节里。

  古代的典礼上,礼器往往承载着最为重要的寓意。此次冬奥盛典,携有中国意蕴的器物设计,就很有讲究。

  奥运最关键的“礼器”之一是奖牌。

  这次奖牌的设计参考了中国古代同心圆玉璧的形制,将“玉”同“五环”融为一体,“五环同心,同心归圆”。

  天地合,人心同——冬奥会首金已出,中国再次通过奖牌将“玉”的美意赠予世界。

  要知道,以“玉”制成的圭璋,是中国古代外交礼仪中极为贵重的礼器。

  在孔子看来,玉的贵重并非在于稀少,而在于拥有诸多完善的美德,因此才被作为国与国相交时,最贵重的礼器。

  这是中国自古与他国“以德相交,以诚相交”的印证。

  现在的中国外交仍然保持着这样的本心,总是“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

  而以“玉”所承载的相处之道为起点,中国的礼道,也在拓宽与世界相通的路途。

  去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首次提出全球发展倡议,目的就在于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

  全球发展的目标成了这几天会见的高频词。

  在2月6日8场会见的新闻稿中,光是“绿色”就出现了8次。

  摩纳哥亲王对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印象深刻。他曾专门到中国吉林参观养蜂、东北虎保护等项目。

  这次会见中,习近平主席欢迎摩方参加昆明《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会议。

  国际社会也越来越意识到,发展要以绿色筑基。

  抗疫合作作为会见中各国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也被提及7次之多。

  一年前,在阿联酋新冠肺炎疫情确诊病例迎来高峰的时刻,中国与阿联酋合作的国药灭活疫苗原液灌装生产线首批疫苗下线,随即便在阿联酋得到普遍接种,被命名为“生命之苗”。

  得益于两国的抗疫合作,迪拜世博会顺利、安全地举行。

  中国急人所急、急人所需,这正是阿联酋阿布扎比王储穆罕默德在会见中所形容的“兄弟般的情谊”最好的体现。

  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和共赴双“喜”之约的国际政要一样,与中国相交的世界各国,感受到的“待客之道”,也是世界共赴未来之道。

 阅读下一篇
“让我们一起向未来”——聆听习近平主席2022年新年贺词

 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准时聆听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新年贺词。从“国家盘点”中触摸生活的温度,于字里行间找寻奋斗的身影,在温暖的话语里获得心灵鼓舞。大家也从视频中努力分辨着,书架上的照片上新了没有。那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写照,也是“时间都去哪儿了”的答案。

 阅读上一篇
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圆满闭幕

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20日晚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出席闭幕式。

  • 关于SAChina
  • 中心简介
  • 中心动态
  • 版权声明
  • 隐私条款
  • 站点导航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 主办
Copyright © 2002-2018 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
京ICP备05065075号-21

登陆SAChina

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陆:

忘记密码?
 搜索SAChina
微信扫一扫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