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内容
  • 基层社会何以重构? ———评郁建兴等著 《重构基层社会》
    2025-04-15 04:04

    《 重构基层社会: 浙江桐乡 “ 三治融合” 建设 ( 2013—2023 年)研究》 (以下简称 《 重构》 ) 的出版触发了政治学、 公共管理学、 社会学领域对中央 / 国家与基层关系的重新讨论。 《 重构》 把基层治理放在基层社会里, 把基层社会放在中国社会里, 无疑是理解基层治理的新理论视角。 同时, 《 重构》也引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在 《重构》 基础上, 本文认为, 在中央 /国家与基层关系中, 至少存在两个层次的关系模式, 即形制的与技术的关系模式。 从这两个层次出发, 可以厘清一些概念上的争议, 如单一制国家、 国家与社会以及基层社会等。

  • 专家知识数据化与文科智能
    2025-07-25 01:07

    数智技术正在触发知识生产范式变革,文科智能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未来方向。高质量数据是发展文科智能的前提。把人类积累的知识数据化是获取高质量数据的路径之一。其中,专家知识是一类不断迭代、浓缩、有着专门结构的知识,也是更具创新价值的知识。法学领域的专家知识在文科中具有典型性。以法学领域为例,专家知识的数据化可以采取“三步走”路径,即框定专家知识范围、重构专家知识结构以及设计专家知识转化技术路径等。“三步走”的专家知识数据化路径具有可推广性,既有助于夯实文科智能的数据基础,也可为推动文科知识生产范式变革迈出坚实的一步。

  • “私”在差序格局中的位置
    2025-07-20 02:07

    本文基于丧服制度对“私亲”“私尊”等问题的讨论,重新考察了“私”的含义及其在差序格局中的位置。本文发现,在儒家社会思想中,“私”并非单纯指自我,亦非纯粹的贬义,而是表示相对次要的、在与核心关系冲突时须避让的关系。与“私”相对的并非“公”,而是父子关系或同体关系。父亲是否亲之、尊之,是判断自身与其关系私与否的关键。与父母的关系、与父同体的关系是差序格局的核心与轴心,由此生发的亲尊之义、爱敬之情是推己及人的真正源头。

  • 国内大型社会调查数据中的流动人口结构比较分析
    2025-06-01 10:06

    数据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决定着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文章比较了国内 6

  • 人口负增长背景下中国流动人口规模与结构的变化
    2025-05-29 01:05

    在人口负增长背景下,未来中国流动人口规模是否仍会持续增长、结构如何变化等问题关涉甚广。 基于第五次、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年龄结构标准化和差异分解等方法,讨论结构、规模和强度 3 种效应在近 20 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中的相对作用,并基于人口预测考察未来流动人口的发展趋势。 研究发现,近 20 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的增加主要源于规模效应和强度效应,其中,城镇主要源于规模效应,农村主要源于强度效应;结构效应一直呈负向作用,后 10 年的负向作用大于前 10

  • 人机社会的治理转向
    2025-05-20 02:05

    进入 21 世纪第三个十年,新一代人工智能(以下简称“机器智能”)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进入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与传统意义上被动地执行人类指令的工具型技术不同,机器智能 (尤其是大型语言模型、算法型决策系统等)不仅具备语言理解、信息整合、判断生成、作品产出等能力,还通过人类对这些能力的运用和不断创新,多路径地参与到人类社会的核心领域(如治理)。这种参与不仅快速改变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也从基础上改变了社会的构成,1 把纯粹的人类社会转变为人机互生的人机社会,并重塑了治理模式。

  • 少子化老龄化人口新常态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及其战略应对
    2025-04-22 04:04

    城乡关系历来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必然面临和解决的基本矛盾之一。在中国进入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伴随全球第二次人口转变浪潮,人口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少子化和老龄化人口新常态不同程度加剧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复杂性和障碍性,其中主要表现为:乡-城流动人口红利日渐式微,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参与率降低,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将缺乏人口载体和人才基础;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且有效供给量持续减少,制约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城乡三产融合;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加剧,城乡养老资源供需矛盾凸显,乡村老龄社会治理难度加大;农村治理结构和治理秩序发生动摇,城乡社会融合治理效能弱化,农村社会建设和发展能力失活;县域消费和投资活力下降

  • 动态结构差异视角下的中国人口低生育水平再析
    2025-04-01 05:04

     

  • 从结构到行动:劳动力市场中介与非正规就业
    2025-03-20 05:03

    本文关注非正规就业普遍化的背景下劳动力市场中介如何组织灵活的劳动力及其影响。工作搜寻-匹配研究将劳动力市场中介视为一种市场结构要素,难以解释劳动力市场中介的复杂变化及其与非正规就业普遍化的关联。本文转向行动视角,梳理了劳动力市场中介如何通过建立劳动力招募链条、接管雇主责任义务、参与劳动者培训管理等人事服务重构雇佣关系,进而改变劳动力市场监管的组织基础,并形塑非正规就业的去正规化与正规化进程。

  • 我国中老年人教育经历的健康回报
    2025-03-18 03:03

    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增强全民健康福祉是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资源强化和资源替代理论,文章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采用多种倾向值匹配方法和异质性效应模型的平滑差分方法,探讨了教育获得对中老年人的健康回报。研究发现,一方面,平均因果效应上讲,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中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越好;另一方面,教育获得机会与其对中老年人健康改善效应之间存在着异质性。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早期教育资源无论处于优势地位还是劣势地位的群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始终能在中老年时期带来健康回报;但早期教育获得机会与其对中老年时期的健康收益大小并非线性关系,优势群体的教育提升并非在所有

  • 老龄社会及其治理面临的认知挑战与应对
    2025-03-17 09:03

     

  • 高等教育对初婚进入的影响——来自2010—2021年CGSS数据的新证据
    2025-03-07 09:03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教育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越来越成为建立婚姻关系的重要基础。当前普遍存在的初婚推迟现象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带来了持续挑战。既有以初婚年龄考察教育水平提升与婚姻推迟间关系的研究存在忽视教育发展客观性和必然性、计量模型内生性问题难以解决、无法解释教育对婚姻市场的实际影响等一系列问题,既没有为现代社会婚姻匹配机制提供强有力的经验证据,也难以客观反映中国教育发展与婚配市场的实际状况,需要重新审视教育与婚姻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2010—2021年5期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在实际初婚年龄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最高学历毕业时间作为观察时点,从“毕业-初婚间

  • 生育保险对育龄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探究——基于2022年CFPS数据的检验
    2025-02-28 09:02

    近年来,我国育龄女性生育意愿持续走低,生育保险制度作为中国式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基本的制度之一,能否有效减少育龄女性生育的后顾之忧,进而提振生育意愿和实际生育水平,亟待实证检验。基于2022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数据(CFPS),采用二元Probit回归和工具变量方法展开分析,结果表明,生育保险能够显著提高育龄女性生育意愿,且在农村、东部地区、有工作、“体制外”就业的育龄女性中作用更为突出。下一步生育保险制度改革应着重提高生育保险的待遇保障水平,扩大保险参保人群,提升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系统性、长期性和全局性筹划,形成对育龄人群的全面有效支撑。

  • 短视频使用对农村中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机制探究
    2025-01-26 03:01

    在信息化与老龄化交汇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不断深入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其中,短视频以便捷娱乐的鲜明特点得到了迅速推广,尤其深受中老年人的喜爱。然而,以短视频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产品,一方面无差别地对所有人开放,另一方面也可能加剧原有的不平等结构。因此,研究旨在探究短视频使用对农村中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以及该影响的群体差异与作用机制。基于2023年全国代表性农村地区中老年人短视频使用抽样查研究主要采用OLS回归模型分析了短视频使用频率对农村中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其群体差异,并进一步考察了社会联结的中介效应和孤独感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短视频使用对农村中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短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