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内容
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
  • 首页
  • 新闻
    • 学术新闻
    • 社会观察

    聚焦学术,关怀社会

    ——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

  • 教研
    • 学者
    • 课题
    • 论著
    • 咨询
    • 教学
  • 活动
    • 学术会议
    • 学术讲座
    • 学术交流
    • 活动实录
  • 期刊与数据
    • 《中国社会研究辑刊》
    • 《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
    • 《工作论文》
    • 期刊聚合
    • 学术数据
  • 图书馆
  •  搜索
  •  登陆
  •  注册

  1. 社会学人类学网
  2. 正文

网络话语权与青年社会地位获得

2023-05-20 02:05
摘要: 如何将青年人纳入到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之中,从而完成世代的更替,是从前现代社会到后现代社会的全谱系社会形态的一个核心任务;而当代学术的关注焦点则在于:如何在变动不居的结构性力量的约束、推动和形塑之下,来理解社会的这一核心任务。本文尝试以这一宏大学术议题为背景,讨论当代中国青年的一种看似悖论性的境遇:线下疏离、线上活跃。本文从地位获得和地位保卫理论出发,以当代中国青年相对局促的线下社会处境,与带有赋权含义的线上文化实践地位的对比为切入点,将网络话语权看作青年地位获得和地位维持的一个核心机制,由此解释这一看起来不一致的社会现象。文章最后给出了面向青年世代的网络舆论治理的三大原则——理解、承认和自制力的社会期待,以此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及其社会治理代理人容纳(accommodating)青年世代的重要战术策略。
作者: 刘能


相关文件
  • 网络话语权与青年地位获得  (3 MB)
 阅读下一篇
乡村智慧治理: 一个研究框架

乡村智慧治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一体化和城乡平等化的重要体现。本文在简要梳理了当代中国乡村社会接触、适应并容纳互联网技术及其关联应用体系的社会过程之后,认为当代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学术任务是揭示该过程在乡村生计体系、公共性建构、社会服务供给和社会整合等多重社会治理维度上提升乡村现代性所起的核心作用。

 阅读上一篇
认知域:从习以为常到人机互生

认知域不是一个界定明确的学术概念,而是围绕人类认知探索而形成的多学科领域。基于多学科探索实践的交集,我们认为,认知域的焦点集中在信息获取、信息加工、认知形成和认知影响等四个相互关联的领域。历史与现实的实践形成了两个极值:面向熟悉场景的习以为常的模式化认知和面向陌生场景的心随境转的非模式化认知。以连接泛在为前提,以人工智

  • 关于SAChina
  • 中心简介
  • 中心动态
  • 版权声明
  • 隐私条款
  • 站点导航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 主办
Copyright © 2002-2018 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
京ICP备05065075号-21

登陆SAChina

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陆:

忘记密码?
 搜索SAChina
微信扫一扫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