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内容
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
  • 首页
  • 新闻
    • 学术新闻
    • 社会观察

    聚焦学术,关怀社会

    ——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

  • 教研
    • 学者
    • 课题
    • 论著
    • 咨询
    • 教学
  • 活动
    • 学术会议
    • 学术讲座
    • 学术交流
    • 活动实录
  • 期刊与数据
    • 《中国社会研究辑刊》
    • 《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
    • 《工作论文》
    • 期刊聚合
    • 学术数据
  • 图书馆
  •  搜索
  •  登陆
  •  注册

  1. 社会学人类学网
  2. 正文

刘杰:重拾安源传统?—评裴宜理《安源:发掘中国革命之传统》

作者: 刘杰 2018-03-06 12:03  政治社会学
裴宜理《安源》一书将当前的改革放置在长时段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通过回溯安源工人运动实践来发掘革命传统,主张我们应汲取革命遗产中的那些有益部分,来为改革转型时期的社会不平等与社会抗议提供化解方案。本文试图对革命传统在改革时期的适恰性进行再审视,认为安源传统作为中国革命传统的一脉,的确提供了关于社会尊严与平等的认知,然而其背后的形成与演变逻辑决定了安源传统在理解与改善当前社会群体生存状况上的脆弱性,重拾安源传统缺乏“政治”与“社会”上的支撑。


社会转型
相关学者
裴宜理 哈佛大学政治系讲座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

裴宜理教授主要致力于中国近代以来的农民问题、中国工人运动、中国社会和政治、美国的中国问题等研究。主要著作有《华北的暴动与革命,1845-1945》(1980)、《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1993)、《安源:中国革命的发祥地》(2012),其中《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一书曾获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

相关文件
  • 重拾安源传统?—评裴宜理《安源:发掘中国革命之传统》  (1 MB)
 阅读下一篇
行动伦理与“关系社会”——社会学中国化的路径

本文梳理和考察了“社会学中国化”的路径,将其分为“接轨”与“自觉”两个阶段,并指出“自觉”阶段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主要来自于现实经验研究的要求。在寻求对经验现象和社会行动的深层的、“精神”的理解和解释的过程中,中国本土的概念应该努力与中国漫长深厚的学术研究传统对接,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学中国化。本文就对接的方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阅读上一篇
论“混合宗教”与“独立宗教”——兼论《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之经典性

杨庆堃所著的《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研究中国宗教的一本经典之作,但学界对其核心概念“混合宗教”(diffused religion)和“独立宗教”(institutional religion)存在诸多误解。这组概念脱胎于瓦哈的“合一性宗教”(identical religion)和“专一性宗教”(special

  • 关于SAChina
  • 中心简介
  • 中心动态
  • 版权声明
  • 隐私条款
  • 站点导航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 主办
Copyright © 2002-2018 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
京ICP备05065075号-21

登陆SAChina

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陆:

忘记密码?
 搜索SAChina
微信扫一扫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