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内容
  • 中国省际流动人口年龄模式及其特征
    2024-02-20 10:02

    基于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微观数据,以流量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在描述中国各省区省际流出与流入人口年龄别流动率的基础上,结合聚类分析方法,类型化分析了中国 31 个省区的年龄别流出率和年龄别流入率,并进一步结合各省总省际流入率与流出率综合性地提炼出五种类型。 分析结果表明,各省的省际流动人口年龄别流动率存在较大差异;四类流出模式和五类流入模式可以概括省际流动人口的年龄别流动率模式;结合各省总的流出率与流入率则可以将各省的年龄模式综合为五种类型。 这些结果可以作为未来区域性人口预测的相关参数。

  • 老年人居住方式对其社会参与的影响探究——基于中介效应机制的分析
    2024-02-05 02:0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其中,社会参与关系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以及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研究基于2020年CLASS数据,采取了Logistic回归和多重中介效应的方法,量化分析了居住方式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并探究其背后的中介机制。研究发现,居住方式对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产生了显著影响,且存在家庭支持网络、老化态度和社会适应的多重中介效应。研究认为,不但应建构立足社区的老年社会参与平台,还应在全社会贯彻积极老龄化的基本理念,共同推动老年友好社会的形成。

  • 文科智能的未来图景
    2024-01-25 02:01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布标志着人工智能迈入社会应用阶段,引发各领域对人工智能影响的讨论。在学术领域,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远大于科学革命中计量技术带来的震动,其中,对文科的影响尤其具有颠覆性。在学术发展的历史里,文科是整体性学术在科学革命里的剩余,其中人文学科还带着整体性学术的特征。在技术发展的脉络里,人工智能不是一个具有充分共识的概念,可对人工智能的应用均指向对人类思维与行动能力的延展和替代。人工智能对学术领域的影响产生了学术智能,其中理科智能形成了一些可资借鉴的路径,文科智能将会与理科智能殊途同归,文科的未来终将通过人机互生的知识创新与积累而成为人类日常需求的知识源。

  • 大变局下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全球人口治理革新*
    2024-01-24 02:01

    当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人口与社会、经济、政治、环境、技术等方面的全球发展潜在风险层叠且加剧。大变局呼唤大调整,亟待重塑应对全球人口问题的治理体系。自

  • 农村的“股份化”与“城镇化”———郊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个案研究
    2024-01-18 03:01

    作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股份制”改革看似给乡村社会带来了颇具内在矛盾的多重影响,实则在具体社会情境下,与其他宏观结构因素一起,共同导向了城镇化这一后果。在郊区农村,这项改革一方面导致了农民-农村关系的“金融化”转型,使农民的集体权益脱嵌于其对村集体的行政依附,为他们的城镇化迁移创造了新的机会结构;

  • 邦戈茨生育模型演变及其对中国低生育水平的新解释
    2024-01-03 11:01

    邦戈茨模型是针对生育水平与生育行为、生育意愿关系进行探讨的经典模型。在基于生殖力的模型中,邦戈茨确定了结婚指数、避孕指数、人工流产指数和产后不孕指数这四个中间变量。21世纪伊始,邦戈茨观察到生育水平与生育意愿之间的偏离,又提出了基于生育意愿的现代模型。新模型不再以自然生殖力作为参照,而是代之以生育意愿变量,并在摩尔根的推进下形成了囊括非意愿生育、替代孩子死亡的生育、性别偏好、进度效应、非自愿不孕不育和竞争性因素六要素乘积模型。模型的演变反映了不同社会情景下对生育水平的全新测量,实现了理论上的跨越,也实现了从理论模型到可操作化应用、量化和机制分析的突破。应用邦戈茨现代生育模型对中国的低生育现象进

  • 从城市韧性到韧性人民城市
    2023-12-27 11:12

    作为高密度人口栖息地、资源消费的节点空间、知识 / 技术的创新中心,城市在当代全球空间等级制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生态—结构角色,行使着多重战略功能。通过强大的治理基础设施和治理能力的供给、合理有效的政策体系的建构,以及人类积极动机下协调一致的努力,我们能够预见很多城市都可以完成它被期待行使的上述多重战略功能。当然,当城市成为各类风险、威胁和发展障碍联合冲击的对象并且此类冲击隐含着城市居民、地方性社会和整个城市能动性体系的巨大福利损失时,一般就认为城市处于一种脆弱状态。

  • 国际视野下大国人口实力比较与优化人口发展战略
    2023-12-23 11:12

    印度、中国、美国是世界前三位人口大国,也是彼此相互竞争的人口大国。文章从长时段考察 21

  • 中国人口省际终身迁移的 时期-队列分析
    2023-11-29 01:11

    出生地信息是人口迁移研究中的重要信息之一,可用于判断终身迁移人口。 利用2000 年、2010 年和 2020 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时期-队列和省际差异为分析视角,从迁入与迁出两方面,描述了全国及各省份人口省际终身迁移的宏观水平、流向以及年龄模式的现状及变化。 研究发现,终身迁移是历史时期移民运动与当前人口迁移流动综合作用的产物,带有的历史印记会被当代趋势逐渐湮没,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终身迁移的空间分布在稳定中呈现出迁出地扩散和迁入地在集聚中扩散的特点;中国人口仍相对凝固;队列分析表明终身迁移具有时间累积效应,且与生命事件密切关联。

  • 基于性别公平视角的中国老龄公共政策评估探究
    2023-11-15 02:11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宏观背景下,老龄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或地方针对老年群体的多种特殊需求所制定的一系列社会制度和公共政策的总和。 老龄公共政策通常应以老年群体的人口特征及其相应需求为依据而制定和实施。当下,中国老龄社会呈现出鲜明的性别特征,突出表现在老年人口的女性化趋势,老年女性较高的独居概率、较低的经济独立性与较差的健康状况,及其在城乡和年龄维度上的内部分化。 然而,相应的老龄公共政策却未对老年群体的性别差异予以充分重视。 研究发现,老龄政策中的性别视角较为有限,对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关注不够,且重效率而轻公平。

  • 中国人力资本存量的 变化趋势与机会窗口
    2023-10-24 03:10

    中国于 2022 年首次在正常发展时期出现人口负增长,预计 2020—2060 年的劳动适龄人口规模整体呈下降趋势,劳动适龄人口老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和年龄结构的变化将对人力资本存量产生负面影响。2020—2040 年,预计我国的人力资本存量有一定增长。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劳动适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持续延长提高了人均人力资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人口规模缩减和年龄结构老化对人力资本存量的负面影响;其二,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中期出生的人口在 2040 年前后仍是劳动力的重要来源,他们庞大的规模和较高的学历构成了人力资本存量的坚实基础。但随着这批人在

  • 新疆人口转变与发展 ——回应西方有关新疆人口“种族灭绝”谬论
    2023-09-21 11:09

    以回应西方学者Adrian

  • 中国成年人抑郁的社会分化: 动态视角与交叉视角
    2023-09-12 01:09

    基于 HAPC-CCREM 模型,本文使用 CFPS 2010—2020 年数据,从动态视角和交叉视角分析了中国成年人抑郁的社会分化及其演变趋势。研究发现,成年人抑郁程度在教育、收入和性别上存在分化,且随着年龄增长和时期发展不断扩大,在出生队列上出现“奇异值”和复杂变动。成年人抑郁程度在教育和性别交叉结构上存在分化,教育对女性抑郁程度的改善更明显,但这种效应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弱; 从时期来看,抑郁程度的性别差异在各教育组人群中保持稳定; 从出生队列来看,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之后出生的人群中,各教育组人群抑郁程度的性别差异持续存在。

  • 认知域:从习以为常到人机互生
    2023-06-15 04:06

    认知域不是一个界定明确的学术概念,而是围绕人类认知探索而形成的多学科领域。基于多学科探索实践的交集,我们认为,认知域的焦点集中在信息获取、信息加工、认知形成和认知影响等四个相互关联的领域。历史与现实的实践形成了两个极值:面向熟悉场景的习以为常的模式化认知和面向陌生场景的心随境转的非模式化认知。以连接泛在为前提,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的快速变化,推动认知场景向始终陌生化的方向发展,使非模式化认知成为常态;另一方面又与认知科学快速互动,产生了与人类认知互生的机器智能,既给增强人类认知提供了支撑,又给干预人类认知提供了机会,直接带来了人类认知独立性的失效,使以认知影响为目标的认

  • 网络话语权与青年社会地位获得
    2023-05-20 02:05

    如何将青年人纳入到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之中,从而完成世代的更替,是从前现代社会到后现代社会的全谱系社会形态的一个核心任务;而当代学术的关注焦点则在于:如何在变动不居的结构性力量的约束、推动和形塑之下,来理解社会的这一核心任务。本文尝试以这一宏大学术议题为背景,讨论当代中国青年的一种看似悖论性的境遇:线下疏离、线上活跃。本文从地位获得和地位保卫理论出发,以当代中国青年相对局促的线下社会处境,与带有赋权含义的线上文化实践地位的对比为切入点,将网络话语权看作青年地位获得和地位维持的一个核心机制,由此解释这一看起来不一致的社会现象。文章最后给出了面向青年世代的网络舆论治理的三大原则——理解、承认和自制力

回到顶部